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2的文章

【書】一本關於猶太教育的書

在圖書館邂逅了一本新進圖書《猶太人成為全球頂尖人物的學習法》,但我手邊已經六本書還沒還,乾脆就在圖書館瀏覽起這一本書來,茲列下幾個書封就有的教育重點摘要作紀念: 猶太人重視討論式的朋友教學法,因此他們的圖書館永遠是吵吵鬧鬧的。 猶太父母不喜歡詢問孩子好不好是不是,他們更重視為什麼是甚麼要如何。 猶太人的聰明,不是因為身為上帝的選民,而是他們實施的教養十戒條。 透過恭喜你犯錯這句話培養子女自信心,同時耐心等待子女成長。 猶太人獨特的隔代教養,會讓祖孫都受益。 學習像蜂蜜一樣甜美 比起總安靜聆聽專注學習,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說話 做事前先動腦,不是直接採取行動 可以原諒曾經傷害自己的人,但不要忘記自己受到的傷害 一個缺乏智慧的人,會在人生每一個方面都顯得不足 父母嚴厲訓誡孩子,也要在睡覺時溫柔的哄他入睡 以上幾點幾乎就濃縮了全書精華,大概就知道在講些甚麼了,而且作者還是韓國人,真的有點有趣,不如直接看猶太人寫的文章吧?就好比我的以色列拿碩士回來的某位老師分享,猶太人會把聖經經文做成蛋糕或者可以舔的蜂蜜,讓孩子給學習經文的第一印象是「甜的」,還是宗教精神所帶出來的教育方法。而妥拉一詞本來就是 teaching 教導訓誨的意思,只是後來才被當成摩西五經的代名詞,簡單來說,還是上帝 ( 聖經 ) 教導猶太人,猶太人再一個教一個教下去,所以他們的教育和宗教是不太能分太開的。當學問已經有名聲了,就當到拉比,就非常受人尊敬了。 跟現代師道無存的世道是不太一樣的啊! 我還看過別的猶太格言是勸猶太父母親不論如何也要想盡辦法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拉比的兒子呢!不禁莞爾一笑。 真的很想念曾經領略過猶太人的智慧文學,可是有許多教訓和故事一開始都規定不能寫下來,只能口傳,所以叫做口傳妥拉,口傳妥拉和書面妥拉合起來,才是比較完全的妥拉,現在是因為據說猶太學者在大屠殺的時候快被殺光了,擔心失傳,才有猶太人開始不顧一切的將拉比的教導和訓誨寫下來。 印象中不能寫下來的理由不是因為自私,而是他們認為教導是活著的,寫下來的東西傳出去可能民情風俗不同不適用,又或者是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擔心被一概而論。總之,要學好猶太人的文化和精髓一定要學習希伯來文就是了。因為他們本來也禁止翻譯。 但當時我見到我

20220127我將自由書寫地的連結拿掉了

我將自由書寫地部落格的連結從維拉寫寫字的頁面上拿掉了,因為我發現我必須再貼一次同樣的文章在維拉寫寫字裡面才有一兩個瀏覽數,自由書寫地裡面幾乎所有文章瀏覽樹都是零。那麼,我還是保有一個正經的部落格、一個放垃圾話的部落格、一個可以拍手給愛心的方格子、一個出版在刊物上的作品集結地,這樣也就大概夠了。 想要靠部落格流量有點收入看來是不太可能的了。知道自己能寫甚麼不能寫甚麼,以及喜歡寫甚麼和不喜歡寫甚麼,也就夠了吧。 雖然還是有點不甘心:人生不能總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寫自己想寫的文。

【書】我喜歡這樣的生活

【書】我喜歡這樣的生活 會拿起這本書是被書封文案所吸引,「生平無大志,一心讀書寫字。迄今未餓死,是幸運,更是幸福。」書本後面的簡介更吸引我,雖然它寫道,作者欠缺「被討厭的勇氣」,但他擁有辭職當文字工作者並且沒有餓死的勇氣。 書中第一個吸引我的小章節:「從今起確定自己是幸福的人──我的三十一歲」。作者在三十一歲離開職場,看到這樣的標題,讓我覺得,其實作者對自己還是有一定的自信和自尊的。 忍不住上網搜尋我之前未曾聽過的作者:果子離。查出許多散文專欄著作,及學歷,但查不出個底細。也不知道他成名的程度。但能夠不餓死的文字工作者,在業界應該都有一定的名氣吧? 其中最對我有啟發立刻想翻來看的一個小章節標題是「想寫甚麼、不想寫甚麼,以及自己能寫甚麼、不能寫甚麼」。光是標題就讓我心有戚戚焉。我一直以來都夢想著自己可以靠寫作廢話維生,但是廢話沒有對讀者產生價值,基本上就無法帶來收入,這是一個部落客曾告誡我的事。的確致命。 我並沒有認真讀完整本書,後面草草瀏覽過就算數了。作者文筆之好,堪稱專業,但是那些知識其實不吸引我,吸引我的是作者對於寫作人生的態度。看本書目錄,寫到作者謀事、興趣、寫作觀、關於書局、關於時代、關於出版等等,其實涉獵甚廣,然而,我個人認為最迷人的是,他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沒有餓死,還能夠搬離開父母家,娶妻生子,當家庭主夫,職業是文字工作者。 可以讀得出來他閱讀了不少書,《我喜歡這樣的生活》一書中,甚至連五穀雜糧生機飲食等都提到了,一個自稱「生活匱乏」的人,卻仍然能夠生產出這麼多專業知識的文字,也難怪還能在現在這個網路時代出紙本書生活了。

【書】《人生雖苦,但還是值得活下去》心得

 【書】《人生雖苦,但還是值得活下去》心得 會拿起這本書,是因為它的書名。《人生雖苦,但還是值得活下去》,我想看看,到底一般來說有苦有樂的人生為什麼會說是苦,而既然苦,為什麼還值得活下去。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中心主旨,在「活著本身就很有價值」這句話。其實看完整本書之後,大部分的論點都看過就忘記了。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作者花了很多篇幅在描述他的父親和母親的老後,飽受疾病之苦,而照顧的人,也就是作者,從照顧的過程當中得到了自己的貢獻感,認為即使甚麼都不能做了,還是有價值,還是能夠對他人有貢獻。 有一段話是我特別想要節錄出來的:「真正的學習必須脫離有用性和實用性,只要被這些東西束縛,就無法真正的學習。在人歸屬於學校或公司,必須與他人競爭時,很難做到真正的、脫離有用性的學習。」這段話令人不解。 但讓我想起曾經在輔仁大學暑期課程的西洋古典導論中,聽到大陸來的學生表示,用功讀書是為了將來獲取好工作,教授的回應是:「如果要工作那就不應該來這裡啊」。這句話非常有深意,可惜教授並沒有繼續闡明他說這句話的原因,就這樣草草帶過。我想著人生真正的意義何在,在猶太的某塊地方,男人可以終日研讀妥拉 ( 舊約聖經中的摩西五經 ) ,而不用去工作;佛教也有托缽的理由,除了度人與自度,與佛結緣之外,我也讀過出家人為了專心研修佛法及度化眾生而捨棄世俗工作的說法。 在資本主義的現代,錢不是萬能,沒錢卻是萬萬不能。所以一個人的有用性和實用性,雖然不能以金錢來衡量,但,分明能為家庭追求高薪與更高品質的生活的人,擁有較高的地位。而書中說到學習必須脫離有用性和實用性,也讓我想起哲學家,有些人天生就是為了哲學思想而生活著的啊!不過這本書中所要強調的我想應該是關於學習的喜悅,而不是學習的目的。 它的意思是,學習不應該有任何目的才是吧?可惜這一點就我看來,和現實生活既相合,又不合時宜。想一想,我們在學校所學的一切,到底甚麼才是真正對生活有用處的呢?只要會加減乘除就可以做生意買菜生活,正如同我在讀這一本書,一邊讀,一邊想著,讀書究竟有甚麼用呢?的確,初入社會工作時,學歷是張入門票,而有許多高階的位置,也需要亮麗的學歷,更有些職業,例如醫護人員、心理師等等,他們在學校學的雖然是理論,但卻算是「有用的東西」,而文學、大眾文學等,好像是提供有錢有閒的人提升心靈的奢侈品,於是,這社會淪為「理組前途看好,文組前途堪憂」的偏頗傾向

【書】《憂鬱症自救手冊》心得

 【書】《憂鬱症自救手冊》心得 我記得這本書是某位輔導曾經跟我提過的,我閱讀過太多類似的書籍,但是要應用在生活中其實不容易,而書中也完全中立的語氣,正面而沒有更多術語地寫到關於憂鬱症的一切。 我快速地瀏覽過後,我知道它並沒有寫出白色巨塔中,對憂鬱症患者的無力。畢竟是要讓讀者重拾希望的一本書嘛!但老實說,真正憂鬱的時候,應該連看書都很困難,更何況是閱讀這一本自救手冊了。 據我所知,在身心科病房許多病患都是去去又來來,甚至換間醫院還可以遇到相同的病友。如果遇到素質好一點的病友,甚至有病友會表示覺得住院還不錯。當然大部分的病友都是在過著每天問醫生何時可以出院的日子。簡單來說,說白一點,住院治療就是「被抓去關」,只是設備待遇比牢房好多了。 從一個客觀一點的角度來說這本書,它的確提供了正確而基本的自救方法。可是以主觀的角度來說,「太過樂觀」。 書中矛盾之處在於,作者表示憂鬱症可以不用終生服藥,但後面又有寫到如果需要終生服藥的情況該如何接受。 我無法寫下真實的精神科面臨的困境及難處。但書中的「特殊情況:如何和雇主交流」,的確是憂鬱症患者無法言喻之痛。當然前提是,還有雇主。

【書】《你的憂鬱 音樂治療》心得

這是一本排版和文字都讓人相當舒服易懂的書,很快就可以瀏覽完畢。隨書附贈的 CD 彷彿是主打的商品,書後還有許多見證者的分享療效。 序言將憂鬱症患者的心聲寫得相當貼切直白,作者是真正經過憂鬱幽谷的人,但卻以相當簡單甚至童趣的方式撰寫了這本書,應該不論大人或小孩都可以看得懂。 雖然第一章開宗明義就下著如此標題「憂鬱絕對可以好轉的!」似乎太過樂觀,但是仔細想想,它並沒有說憂鬱症一定可以痊癒,而是說好轉,真是沒有說謊的高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本「日本味」很重的書。我很難形容甚麼是「日本味」,但看多了日本繪本或者勵志書籍,大概就可以了解那種風格。 看不下字太多的書的時候,看看這個行距舒服,又有黑字粗體和類似螢光筆畫出重點的書,真的很下飯。 我想摘錄書的最後作者的話: 「最後,我要將自己身陷苦楚時希望有人能這樣對我說的話送給你。 不用怕,一切會好起來的。一定會好轉的。 不用怕,我也是這樣恢復健康的。 所以,你一定也沒問題的。 一切都會好轉的。不用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