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30【書】《溫柔是我,剛強也是我》讀後心得
這書是一位國中同學在我人生低谷的時候想送給我一點的支撐。然而那個時候的我,甚麼文章都看不下去,但仍勉強著看,瀏覽著看,不知不覺竟然已經翻了至少三遍。以我愛護書本的習慣,目前書況還十分良好,連書腰都還在。
只是,我必須很抱歉地寫出這樣的心得:書中所提,幾乎都是我那時已知的知識,簡單的說,對我而言都已是「老生常談」。說句誠實的老實話或許有點傷人,但這本書,對那個時候的我,其實沒有太大的幫助。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那位同學的巧思,書中竟出現了我的舊名字的音,還有,新名字的意義,若是在送書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送我這樣的書,被我讀出這樣的意思,以教友的視角來看,真的是上帝的巧手安排,即使當時的我並不領情。
書名的副標題是「來自薩提爾的生命啟發」,書中提到的人格特質類別 〈例如,討好型、指責型......〉我在基督教的某個課程中早已學過,冰山理論也是,只是基督教的某個心理治療課程還有提到火車圖。而《溫柔是我,剛強也是我》中提到的「全人圖」我倒是第一次讀到這術語,可惜書中並無搭配全人圖的插圖,只以文字敘述全人圖的樣子,若文字配上全人圖的插圖,可能會更好一些吧?
在讀 (目前看來是) 最後一次的時候,我以速讀的方式,認真地貼了許多標籤,想寫出詳細而認真的心得,但現在的我,時間和科技因素,只能憑記憶寫心得了。可惜大多是負面的,我不願意全寫出來。簡單列出幾點:
一、我曾經遇見過認識作者本人 (也就是作者的同學) 的人,她見到作者的名字時的反應,並非開心也非欽佩,而且不稱呼她是個「諮商師」,而稱她是個,「作家」。這代表了甚麼?
二、書中提到「改變永遠是可能的」,但聖經卻提到神的愛,愛我們就是愛到底,永不改變。這,才是我所渴望的。
三、這本書讓我想起我曾讀過的希臘哲學 “Know thyself” (認識,而且是真正的認識,自己)。
四、看到書中〈已讀不回〉的小篇章時,我想起曾聽過的一場講道,講道的內容可能有提到LINE之類的通訊軟體吧。應該安靜聽講的我,低聲和身旁的小弟兄(兼我的家教學生) 說「可是上帝會不會已讀不回啊?嗚嗚」,那時那位小弟兄回答說「唉呦不會啦」要我放心,讓我對他的信心印象深刻,但他目前已不再擁有信仰了。今年跟那位小弟兄的母親說到「上帝會不會已讀不回」這個問題,那位母親卻立馬回答「會」。所以,上帝到底是會已讀不回,還是不會已讀不回啊?有的時候已讀不回是互有默契,大多時候卻是很傷人的耶。
五、想起,曾和一位專業輔導老師閒聊時,提到薩提爾對話是否真的有效,那位學弟回答我,說「不一定,要看情況」。但我從他的神色中,覺得他根本「不信這套」。
六、書的封底有「本書適合對象」,但願我已經不是「本書適合對象」了。
謹以此文,答謝送書者的心意。寫得不夠好,句句不美但真。
不美,真對不住了。
以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