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讀書小組旁聽心得:《現編倫理》第二章「神學作為敘事」


我沒有買書,又是第一次出席,自以為算旁聽。但,怎麼也沒料到他們還開網路直播這一招。

與會人共八位,三對夫妻及兩位女性。

讀的是基道出版社出版韋爾斯的《現編倫理--從戲劇角度再思基督教倫理觀》(ISBN 9789624575606 ),簡單又直白的介紹,一言以蔽之,不是普羅大眾會想讀的暢銷書類。

第二章「神學作為敘事」,我不負責任的現場抄書筆記是…

----------------------------------筆記開始-----------------------------

一、「基督教倫理觀當代寫作」分為三股繩索,分別是「普遍的(universal)」內含義務論和結果論;「顛覆的(subversive)」內含辨認傳統不代表克服或忽略傳統;「教會的(ecclesial)」。

二、「基督教倫理觀底下的敘事」五元素:神聖文本sacred texts = Bible (神學是為了解釋文本);諸事件 events (歷史);諸教義 doctrines (視真理為外在於諸文本及諸事件之外);哲學的體系;反思神聖經驗 sacred experience (權力關係的反思)。簡言之,歷史是勝利者、有權者寫的。

三、「教會倫理觀及其不滿」

聖民以色列 / ministry/ unity / (流徙後) parody / 更新 (by Jesus) / Paul (福音傳向整個世界)

四、聖安東尼之後的三個試探

試探1. 神學的位置被放在「社會」,整體政治。變成自己的責任,非以之為上帝的責任。
試探2. 神的工作主要方式是透過教會 (→maybe, but not only)。教派/流別主義(sectarianism)的難題。
試探3. 「知識」,諾斯底主義 (Gnosticism)

五、神學的倫理觀四個要素

集中在「教會」的「敘事」與「踐行」並聖徒的「見證」。

六、聖徒與英雄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鼓勵其讀者成為「英雄」,亞奎納Aquinas推許的卻是「德行」。
英雄的圖像如軍人,且本質上是孤獨的;聖徒的圖像是殉道士,但實質上是群體的。

-----------------------------筆記結束-------------------------

筆記我用了一些圖表的方式畫出來,自己看得懂就好,整理成上述格式只能變成斷簡殘篇了。與會者當中有一位長者,聽其說話方式及旁人對他的稱呼,非常明顯應該是教師或者學者身分,查詢了一下姓名,果然是。於是整個場子與其說是團契或小組,更像研究所開的課似的,就是那樣。

這位長輩分享道,要知道(體制中)「我是誰」,以及「上帝是誰」,才知善惡。有了「名份」,才知「本份」,我私下詮釋是他在講的是 to be to do 的關聯性。他說,如何決定的過程才是重要的,將重點放在「人」的倫理,而非「事」上。反思自己做任何決定的動機為何,對上帝是否忠信,才是重要的。

我私下的理解是,他強調的是做決定的「過程」,至於「結果」是對是錯,則只能交給上帝或等待歷史蓋棺論定。因此不要怕犯錯,要看重的是如何做決定。

雖然我覺得「過程」和「結果」都是重要的,畢竟「半吊子的善不是善」,現實是殘酷的,但想想經上說上帝看的是人的內心,我就選擇沉默不語。

最後,我提出了新約聖經中保羅書信提到要提摩太做基督「精兵」來對比這本書中說英雄是「軍人」的問題,小朋友難道不會認為耶穌是英雄嗎?

喔,表面上是提問,但我本質上應該不是提問,而是一種批判精神的展現:醒醒吧大家,這本書用的詞,難道會比聖經用的詞還要精準還要合適嗎?

長者很耐心地聽我講完,當我分享(從前在外語系學的) Greek Mythology中何謂「英雄」所求時,我注意到他提筆寫了些字。之後,長者回應了我很長的一段話,我聽完之後簡單寫下「語境不同」四個字,然後說了「謝謝」。打算打完收工。

不過接下來果不其然卻也莫名其妙地進入了關於教會使用「戰爭語詞」的討論。聽到這討論似乎偏向某個走向,我忍不住又補上關於彭書穎博士曾受邀分享的《超越聖戰》一書,長者接球接得很快,馬上接著說出「吉哈德」的精神和意義,也就是自我的屬靈操練。

最後我在考慮要不要再多分享一點,尤其書中寫到「以色列聖民」那一段,根本和我所學到的猶太文化觀點並不相符,這說出來又是一個質疑作者的概念,而且在場應該沒人會感興趣吧,說了又能怎樣,我最後還是不說了。

所以寫在這兒。

一個參加小型學術研討會的感覺,下次有空可能還會再去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煩惱!申請顧店換宿

我與猶太文化之孽緣...2019-03-03

【稿】一封寄不出去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