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過 / 憂鬱症治癒筆記》讀後感想


《渡過 / 憂鬱症治癒筆記》讀後感想

在圖書館的新書架前,我猶豫許久,有好幾本書我都覺得對自己可能會有幫助,包括關於信仰的、關於文案寫作的、勵志的...,但最後,我仍然把這本《渡過 / 憂鬱症治癒筆記》找出來,拿在手上。

被明白清楚的書名所吸引,但也煎熬於覺得自己不應該聚焦在疾病上,曾經閱讀過的心理方面或自助系列的書籍,誠然幫助是不大的。書本可以傳遞相關症狀和知識,但治癒方面還是得倚靠醫療及自己。

這本憂鬱症治癒筆記,來自對岸,一個同文同種卻不同文化了的世界。

本書作者從他渡(到醫院治療)、自渡(自我發現鍛鍊學習)、渡人(分享幫助他人),紀錄了三年的時間。書背後的簡介是這麼寫的,但書的內容其實除了作者自已的生病過程之外,還有許多和憂鬱症相關的藥理學及其他病患的小故事,可以說是非常豐富的一本書。

特別老生常談的,就是勸告人們「陪伴,而不是說教」。很多人認為,憂鬱症是心理問題,要給患者「打開心結」。我看到上述的關鍵詞「打開心結」,不禁想起我曾經參加過基督教的一個成長課程正好就叫做「打開心結」,參加完課程,並不覺得有甚麼心結被打開,反倒是因為固定規律的聚會和上課,給予了生活某種程度的歸屬感和社交活動,才是對我比較有幫助的部分。

書中提到三種神經遞質「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都是現代社會說到精神疾病會提到的專有名詞。書中還有提到為數甚多的藥名、學名,讓人不禁感嘆作者為了這本書究竟是蒐集了多少資料、做了多少研究。

「窮人是憂鬱症最大群體」、「在知識階層中,憂鬱症患者也有職業之別。演員、公務員、媒體人、警察、教師比較容易得憂鬱症...」這兩個論點實在令讀者有感。特別是教師這個行業,在教育界,對教育者的人格和品行的期待超乎其他行業,至少,公務人員法和教師法對於精神疾病規範的差別就證明了這一點。可惜的是,書中建議「勇敢承認並面對疾病,不必遮遮掩掩」但對教師這個行業,這麼做卻是不容易且危險的。因為可能因此失去這份工作。這是不公平的,但社會的期待就是這麼殘酷。

書中也有一個部分專門探討心理治療,其中舉了好幾個我讀來根本是神蹟指示一般的例子,例如美國治療師第一次見到一個雙相情感障礙的孩子就問到:「你們家是不是有人出軌了?」,這樣神準的猜測,被說成是資深心理師的直覺。

直覺,資深心理治療師靠直覺,資深精神科醫師靠直覺,直覺是否可以透過職業訓練訓練出來呢?否則叫那些沒有直覺的專業人士情何以堪?只是,直覺的說法,我「直覺」感到是「真的」。有些人就是有特別敏銳的心理特質或觀察能力。這個時候「病人遇到誰」就相當關鍵,有的醫師怎麼治也治不好的病人,換個醫師很快就使病人病情穩定並好轉。這也是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情,但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樂趣是少的,了解書中所描述的病感是多的。很多人就是沒有辦法體會那種逃避或無力生活的感受,而將責任全部歸咎於病人本身太好吃懶惰、不努力、太不自愛、不求上進、邋遢不愛乾淨...,他們無法體會甚麼叫做「爬不起床」的感受,而將「爬不起床」當作病人無病呻吟的藉口。「你要上廁所就爬得起床,怎麼早上就爬不起床?」這是常見的質疑。

俗話說的好,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是,難道因為這可恨之處,就否定了他的可憐?自己的努力和意志力是很重要的,甚至連醫護人員在照顧精神科病人時都會勸告病人「要痊癒還是要靠你自己」,而我曾經問過一位憂鬱症網友他後來是靠甚麼好的,他回答是「靠我自己」,讓我印象深刻。

是天時地利人和並且身體的功能和大腦所需營養素等等都正常時,病就好了。或者,沒有好,只是「可以像普通人一樣生活了」。

作者寫到病癒後要回歸社會並沒有那麼難,並寫出他重回職場的順利過程。

若要我說,要這個世界把曾患病的人看作和正常人無異,還是難的。即使是病人治癒後自己本身,都已經不能再用相同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更何況他人呢。

因此,像美國精神科醫師Daniel Fisher的例子,是這個領域需要讓世界看見的一部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TKETLNbBMw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煩惱!申請顧店換宿

我與猶太文化之孽緣...2019-03-03

【稿】一封寄不出去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