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歲後,你會站在哪裡?》讀後心得


《三十歲後,你會站在哪裡?》讀後心得

這本書的全名是:三十歲後,你會站在哪裡?想出人頭地,就必須接受的39則殘酷忠告。

閱讀到一半時我就發現,作者似乎在鬼打牆了。好像一個看不起年輕世代的中年人(或老年人),用「你」開頭不斷告誡讀者,倘若不努力,倘若沒有危機意識,你就等著被淘汰。但是,真正該如何努力的方式卻不清不楚,沒有手把手的教學,只有老生常談的恐嚇和威脅。

這世界是個喜歡年輕人的世界,越有生產需要的國度,越看重青壯年這群勞動人口。但在本書作者眼中,似乎年輕人大多都是公主、媽寶,尼特族或頂客族,不肯承擔責任,又沒有目標的一群人。

書中有提到作者自己在職場上受到刁難的例子,他說自己的企劃總被組長所擋住,又說組長給的建議多半都沒有甚麼建設性,但是因為自己想著要熬過這個難關才能成長,因此努力不懈地改了又改,又追問組長要怎麼修改,最後組長終於無奈讓他的企劃過關。

我只能說,作者是活在一個只要努力,就能夠突破刁難的世界嗎?所謂的刁難,就是你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有結果的情況。一開始說組長給的建議多半沒有甚麼建設性,那之後他追問組長要怎麼修改企劃,組長給的建議就會有建設性了嗎?作者自豪於企劃最後終於過關,沒有繞過組長直接找課長,這樣一來不但得罪組長還學不到一次次的修改技巧。我說,正面思考是很好,但是作者自己的世界,和作者描述給年輕人的世界,標準似乎不太一樣。

「我和許多老闆朋友聊天後發現,原來現在職場上的年輕人,普遍都有這個問題,明明能力不足又愛說大話...」是是是,作者總是擁有許多老闆朋友,總是要面試新人的面試官,總是要給建議和忠告的職場勵志作家,呃,所謂「職場勵志作家」是書封給作者的頭銜,但就我閱讀起來,本書不是走勵志路線,而是走威脅路線啊。

本書的英文書名翻譯作:After 30, how to choose the right path?。我不禁感嘆英文書名取得真吸引人,可是本書並不是一本告訴你 know-how的手冊啊?書中寫到職場上可能被暗中插刀的小故事:新鮮人被前輩帶領做簡報,新鮮人照著前輩的指示做了,然而在正式簡報場合卻被長官表示全盤錯誤,前輩馬上撇清並說自己已經提點了新鮮人但新鮮人固執己意不聽忠告,這個故事主要在告誡「同事只有在第一天會對你微笑」,本質上職場還是競爭關係。

很清楚地傳達了論點,但遇到這種情況可以怎麼因應卻隻字未提。

此外,書中一個章節提到一個朋友放棄升遷機會,令作者感到佩服,既保有升遷機會,又往後退一步,不讓快速升遷影響到自己的職場人際。可是,在另外一個章節中,作者舉的例子同樣是一個人放棄了升遷機會,只是因為不想擔責任,被作者拿來當負面教材使用。

同樣一個舉動「放棄升遷機會」,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不長進的壞事,這或許就是作者之所以成為作者的能力之一吧。

「無奈哈佛或史丹佛等名校,只會教出運用企管工具的經理人,卻教不出洞悉人情世故的生意人」書中這樣提到。對照前陣子讀從哈佛體系看世界的《告別菜尾世代》,《三十歲後,你會站在哪裡?》的作者相對悲觀很多。《告別菜尾世代》的作者也是大概可以看《三十歲...》的年齡,但是她親自走過名校的經驗卻是,名校想培養的,不是經紀人,不是生意人,而是知道自己要甚麼的「領導人」。

在〈收入、存款、車子和職位,都是人生配件〉這一篇章裡,作者提到一位被朋友背叛的甜點師傅,為了償債,變賣了房子車子和一些設備,最後東山再起。

我說,作者有沒有先告訴年輕人,至少,這位甜點師傅還有所謂的人生配件可以變賣啊。

現代青貧族的困境,不是讀完這本書後,就可以知道自己要往哪裡走的。總之,就像所有一般的長輩一樣,只能告訴你,要努力,要有高度,要有態度...實質上的步驟,還是要年輕人自己去想。

我翻到書封的作者簡介,想看看作者甚麼來頭,除了廢話之外,就是客居台北和擔任《Reach +上班族達陣Mook》總主筆,以及好幾本著作書名。

不知道作者年紀多少,倘若他自己在三十歲前讀到像這樣的一本書,年輕的他,會服氣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煩惱!申請顧店換宿

我與猶太文化之孽緣...2019-03-03

【稿】一封寄不出去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