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塔木德》讀後隨(便)寫(寫)


《破譯塔木德》讀後隨(便)()

關於這本書的書名全名為《破譯塔木德──猶太人快速致富的101條超強商規》。當我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看到這本書,我就知道自己一定會借閱,但是另一方面,我同時也對這本書的忠實程度感到質疑。會借閱是因為它名字中有塔木德,和猶太經典相關的關鍵詞,而質疑則是因為就我所知塔木德(應該)主要是在教導對上帝的敬畏和信仰生活的細節,而非商規。

在閱讀的過程,我不禁想起莎士比亞的戲劇,威尼斯商人(如果我沒記錯戲劇名稱的話),劇中把猶太商人的形象可以說十分妖魔化,就是個吝嗇而無慈悲心的反派角色。有人說這是在基督宗教背後潛在價值觀中的「反猶主義」作祟所導致的結果。然而,敘述並記載猶太人會賺錢會理財的教學書籍多如牛毛,可以看到教育類別的《看猶太媽媽怎麼教孩子理財》之類的書,就可以知道猶太人以甚麼聞名於世。

說老實話,其實這本書我看到一半就覺得失去繼續閱讀的動力。主要原因可能在於自己認知到閱讀完這本書也不會使我聰明多少(),又或者是自己認知到閱讀完這本書也不會使我改變多少(?),總覺得讀起來有點無聊。這跟我認知的塔木德不太一樣,我記得我曾經短暫接觸過的猶太經典故事是令人聽來津津有味的。

書中商規第六十一條是「會賺也要會花」,內容提到一個有趣的故事。是說有人勸另一個抽雪茄的人把每天抽的雪茄費用節省起來,四十年下來可以買下一幢百貨公司了。有趣的是,那個抽雪茄的人反問對方沒有抽雪茄怎麼現在卻並不擁有一間百貨公司呢?而抽雪茄的人剛好是那間百貨公司的擁有人。

這個故事令我覺得有點趣味的地方是在於,它突破了一些「只要每天省下...,過多久期間後可以換算成等值的...。」的理財迷思。雖然削減固定支出的確是開源節流的有效辦法之一,然而有多少人想過,那些沒有花出去的錢,難道就不會花在別的地方嗎?也不是說想累積就能累積下來的。當然作者舉出這故事的主旨在於「錢是靠錢生出來的,不是靠苛刻自己省下來的。」

當我閱讀到「獨特的眼光比知識更重要。」(p.271)時,我真的想要放棄繼續閱讀這本書了,因為這句話說服了我即使我獲得了這本書的知識,沒有獨特的眼光也沒有用。於是我快速翻閱,終究還是憑著一股氣將書翻閱完畢,得到另一個值得記錄下來的句子:

「利益當頭比空口說較有力量得多。」也就是「利益勝於一切說教。」

這聽起來挺功利主義,但是立馬讓我聯想到現今的教學現場,由於禁止了打罵和體罰,現在教師要規範學生只有設立各種大同小異的制度,積分制,代幣制等等,其實就如同小型的社會,工作是為了薪水,好行為可以換來積分,積分多了就可以擁有獎品。雖然說是以刺激增強物的模樣出現,但努力的背後不是因為理所當然,也不是因為高超的品格,終究是為了實質的利益。那麼,哪一天,刺激增強物(積分、獎品、金錢)消失後,有多少大人小孩還會願意做「應該做」或者「關於工作」的事呢?

最後,想以我在網路上看到某位網友提問的情況結束本文。有位網友在網路上提問,倘若只能選擇一個,你會要錢,還是要愛?

絕大多數的回答是甚麼呢?都是「要錢」。

其實這個提問本身就沒有設定前提。因為倘若表現愛的方式就是給你錢,那麼,要愛的人就連錢也得到了不是嗎?將錢與愛分開,就像是將麵包和愛情分開一樣,都是理想狀態的兩難情況。

總之,看到絕大多數的回答是「要錢」的時候,我莫名的有點感傷。雖然知道金錢的重要,活下去也需要金錢,但是,看到幾乎沒有甚麼人覺得「愛」才是生命有意義並可能幸福的關鍵,我覺得有點木然。也許現代的社會,就是一個金錢所建構出來的社會價值觀吧。也許,我那潛意識中不切實際的浪漫主義還存在著作用,以至於即使被窮苦折磨過,我還是對於眾人的選擇感到不勝唏噓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了甚麼?

煩惱!申請顧店換宿

20230503有些事情不是我不明白而是我不願理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