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2020/02/07截至尼腓二書3章以前
2020/02/07截至尼腓二書3章以前
是的,我已經閱讀,或者說,閱讀且聆聽到尼腓二書第三章了。我知道,我不必寫心得,但是話語來了,我就要寫。以一種,馬不停蹄的自由書寫的放聲思考模式,我將快速寫下從我腦海中正在流逝的思緒語文。
其實不要想太多的閱讀才是閱讀,特別是在不想要思考的時候,去閱讀另一個人的思考,當作享受最純粹的閱讀。
就像我第一次讀聖經那樣,就像我第一次讀任何一部經典那樣,在我學習批判性思考以前,在我被要求寫讀書心得以前,像個小孩子被圖文並茂的中華兒童大百科全書所吸引,趴在地上如同春蠶啃著桑葉,我曾經是如此的閱讀者。經過那些偉大的心靈所寫出來的字句,想他們所想過的思緒,就這樣讀書改變個性,改變氣質。關在象牙塔裏面想辦法自得其樂並非毫不自知。
然後發生了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現實。然後再看書時,已非純如稚子。倘若還能讀到尼腓二書,那麼,讓我寫一寫,想著大學中文寫作課老師給我的,詩人聶魯達的詩句〈太多名字〉。
甚麼都沒有,或者說,死亡,或者說,靈魂與身體的全然毀滅,真的有那麼不好嗎?我正在寫大逆不道的話。如果一開始就是為了生養眾多或者要有子子孫孫才讓人類這樣無止盡的墜落,創造出這樣不完美的人世間,那麼,一開始就維持在純真完美的狀態,有甚麼不好?非要創造出對立來,讓生與死,讓善與惡,讓是非對錯,生生不息,然後勸告我們要選擇遵守誡命,選擇自由和永生。但如果永生不是幸福與快樂的保障呢?我正在寫似是而非的話。
我寫得越多暴露得越多。自我揭露過多是危險的,然而我若不寫,等於沒有對話,我若寫了,同樣也是沒有對話。當文字離開作者的那一剎那,它就是另外一個個體,屬於所謂的「他者」,離開了母體一般,成為一個不受控制的存在。我無法控制我的讀者讀到了些甚麼,即使我的立意再良善也是一樣。我無法阻止自己被分析被臆測被誤讀被誤解,因為我正在寫下一個廢話連篇的文本。
倘若不信,何須再讀,倘若信了,何須再講。而基督宗教的典籍,或者說,甚至連古蘭經的翻譯,都不算美啊!倘若英文是一種科學,中文就是一種藝術;倘若英文求的是真實不虛,中文求的是盡善盡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們從小國學常識所背誦的典籍,在在洗滌我們的心靈,告訴我們,我們起初是良善的。
我們起初,是良善的。神造萬物,一開始創造之後,都說了「甚好」。
然後忽然聖經來了一筆「人從小心中就懷著惡」。忽然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之爭就這樣無與倫比的展開,不打算有全劇終的一天。我將尼腓一書和二書看做報導文學也不是,歷史文件也不是,那些見證,那些文字,我相信已經有信仰的前輩必定做過類似比較研究的哲學思辨,必已經有人將摩爾門經和舊約聖經一一研究比較過了,然後呢?如果想要閱讀的讀者,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把前人的研究找出來,讀。
然後呢。然後呢。我們的生活有因為更多的知識而過得比較幸福嗎?人有求知的權利,但,我們難道沒有不知的權利嗎?這麼說好像很偷懶,不,其實這不是偷懶,這是一種恢復到母胎羊水的渾沌未知。在出生以前,我們是在哪一個樂園裡面嗎?還是在哪一個地獄裡面等著投胎?
我將曾經在基督教及天主教甚至猶太教所慕道的一切,全部記得,或者,全部忘記,能夠增加我的福祉一分或一毫嗎?我記得,我記得十一奉獻,我記得,誰說誰在誰的面前,一一數算。但是,真正愛你的人,「真正愛你的人,不會跟你算得那麼精」,這是從哪兒看過的一句話。倘若神看的是人的內心為真,那麼,我們的內心,只要揭露十分之一也就可以了。
「主啊,我當不起祢到我的心裡來,只要祢說一句話,我的靈魂就必痊癒。」
可是,天何言哉?天何言哉?主從來就不是「能不能」,而是「肯不肯」嗎?那麼,誰的埋怨就更重了。我們都是誰的直系血親,都是經過交合生子,並非聖靈感孕連原罪都沒有的肉身。
誰能夠擔當得起全知全能?誰能?我不是不謙卑,也不是狂傲,倘若不要被評為孤傲,那就是更好。但我可以學希臘哲學家說一句嗎,我所知道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我知道,我不知道。而,想不想知道,那又是另外一個天知道。
是的,我已經閱讀,或者說,閱讀且聆聽到尼腓二書第三章了。我知道,我不必寫心得,但是話語來了,我就要寫。以一種,馬不停蹄的自由書寫的放聲思考模式,我將快速寫下從我腦海中正在流逝的思緒語文。
其實不要想太多的閱讀才是閱讀,特別是在不想要思考的時候,去閱讀另一個人的思考,當作享受最純粹的閱讀。
就像我第一次讀聖經那樣,就像我第一次讀任何一部經典那樣,在我學習批判性思考以前,在我被要求寫讀書心得以前,像個小孩子被圖文並茂的中華兒童大百科全書所吸引,趴在地上如同春蠶啃著桑葉,我曾經是如此的閱讀者。經過那些偉大的心靈所寫出來的字句,想他們所想過的思緒,就這樣讀書改變個性,改變氣質。關在象牙塔裏面想辦法自得其樂並非毫不自知。
然後發生了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現實。然後再看書時,已非純如稚子。倘若還能讀到尼腓二書,那麼,讓我寫一寫,想著大學中文寫作課老師給我的,詩人聶魯達的詩句〈太多名字〉。
甚麼都沒有,或者說,死亡,或者說,靈魂與身體的全然毀滅,真的有那麼不好嗎?我正在寫大逆不道的話。如果一開始就是為了生養眾多或者要有子子孫孫才讓人類這樣無止盡的墜落,創造出這樣不完美的人世間,那麼,一開始就維持在純真完美的狀態,有甚麼不好?非要創造出對立來,讓生與死,讓善與惡,讓是非對錯,生生不息,然後勸告我們要選擇遵守誡命,選擇自由和永生。但如果永生不是幸福與快樂的保障呢?我正在寫似是而非的話。
我寫得越多暴露得越多。自我揭露過多是危險的,然而我若不寫,等於沒有對話,我若寫了,同樣也是沒有對話。當文字離開作者的那一剎那,它就是另外一個個體,屬於所謂的「他者」,離開了母體一般,成為一個不受控制的存在。我無法控制我的讀者讀到了些甚麼,即使我的立意再良善也是一樣。我無法阻止自己被分析被臆測被誤讀被誤解,因為我正在寫下一個廢話連篇的文本。
倘若不信,何須再讀,倘若信了,何須再講。而基督宗教的典籍,或者說,甚至連古蘭經的翻譯,都不算美啊!倘若英文是一種科學,中文就是一種藝術;倘若英文求的是真實不虛,中文求的是盡善盡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們從小國學常識所背誦的典籍,在在洗滌我們的心靈,告訴我們,我們起初是良善的。
我們起初,是良善的。神造萬物,一開始創造之後,都說了「甚好」。
然後忽然聖經來了一筆「人從小心中就懷著惡」。忽然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之爭就這樣無與倫比的展開,不打算有全劇終的一天。我將尼腓一書和二書看做報導文學也不是,歷史文件也不是,那些見證,那些文字,我相信已經有信仰的前輩必定做過類似比較研究的哲學思辨,必已經有人將摩爾門經和舊約聖經一一研究比較過了,然後呢?如果想要閱讀的讀者,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把前人的研究找出來,讀。
然後呢。然後呢。我們的生活有因為更多的知識而過得比較幸福嗎?人有求知的權利,但,我們難道沒有不知的權利嗎?這麼說好像很偷懶,不,其實這不是偷懶,這是一種恢復到母胎羊水的渾沌未知。在出生以前,我們是在哪一個樂園裡面嗎?還是在哪一個地獄裡面等著投胎?
我將曾經在基督教及天主教甚至猶太教所慕道的一切,全部記得,或者,全部忘記,能夠增加我的福祉一分或一毫嗎?我記得,我記得十一奉獻,我記得,誰說誰在誰的面前,一一數算。但是,真正愛你的人,「真正愛你的人,不會跟你算得那麼精」,這是從哪兒看過的一句話。倘若神看的是人的內心為真,那麼,我們的內心,只要揭露十分之一也就可以了。
「主啊,我當不起祢到我的心裡來,只要祢說一句話,我的靈魂就必痊癒。」
可是,天何言哉?天何言哉?主從來就不是「能不能」,而是「肯不肯」嗎?那麼,誰的埋怨就更重了。我們都是誰的直系血親,都是經過交合生子,並非聖靈感孕連原罪都沒有的肉身。
誰能夠擔當得起全知全能?誰能?我不是不謙卑,也不是狂傲,倘若不要被評為孤傲,那就是更好。但我可以學希臘哲學家說一句嗎,我所知道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我知道,我不知道。而,想不想知道,那又是另外一個天知道。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