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7關於老師


20200227關於老師

「但你們不要受拉比的稱呼,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夫子;你們都是弟兄。也不要稱呼地上的人為父,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也不要受師尊的稱呼,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師尊,就是基督。」 (馬太福音 23:8-10)

其實在某弟兄於教會禱告會開始前,稱呼我一聲「老師」之後,我忽然開始反省自己。我不確定這是否是個認真的稱呼。

聖經上保羅明明白白這樣寫,不要受師尊的稱呼。我也聽過有人說過「病人,以醫師難治;學生,以老師難教;世人,以自以為是難度」,不是沒有道理。真正的平等,還是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開始學習謙卑。

然而現實經驗中,在心理上絕不能過度謙卑,如此會帶來他人的藐視及自我的自卑。專業人員的話術不同於銷售人員的話術。

耶穌是講話有權柄的人,令當時的聽眾驚奇。聖經上是這麼記錄著。是否因為耶穌出身是木匠之家,並非有權柄的君王或祭司之家,從沒有權柄的家庭中,生出了有權柄的話語來,這些於高位者耳中,聽起來的確會令人不適,也或許是聽似傲慢的。因為就世界而言,甚麼樣的身分說甚麼樣的話啊。

「你必須知道你是誰」。Know thyself. 希臘哲學家也如是說。當有人呼喚耶穌是夫子,是拉比,是老師,聖經並沒有寫耶穌否認過這身分。當眾人要耶穌做王,耶穌退避;但一有人呼喚拉比,耶穌總耐心回應。

世間教師,分為體制內和體制外。體制內最大的好處是,領的薪水並非直接從學生而來,也就不用擔心流失學生或者因著商業因素而討好學生;體制外最大的好處是,較為符合人性及業界潛規則,在留住學生的同時也學習著如何留住人心。但論權柄,凡有理智的人,要的是政府立案的畢業證書,這給了體制內教師更多權柄。同樣,體制內教師需要遵守更多法規限制,這是體制外教師所不必背負的軛。

但就我自己學習樂器的心得,記得年輕時去外面學樂器時,打聽到學費較便宜的老師在某宗教場所開班授課,那時每每我抵達道場,發現樂器沒有擺好,老師也還在忙別的事,我年輕的心裡面默默以消費者的心態自居:我是付妳鐘點費來學習的,妳怎麼在我來的時候都沒有準備好,浪費彼此的時間。

現在回想起來,仍然稍嫌老師不夠敬業,但感謝她後來的後來,還願意聽我說點心事。然而,我知道自己從來不曾對體制內教師生出這種心思。即使我們都是繳學費,但體制內教師卻比較不會產生商業模式的交易感。

如此,倘若身為體制外教師,要如何維持「教師的矜持」呢?「和私人教育行政互相合作」會是其中一個解決之道。難為家教這個行業,要親自跟人講價、還要任由「客戶」根據表現,隨時決定是否續聘。然而,一旦口碑好了,感情好了,也許更會像保羅所述:「你們都是弟兄。」

「你們都是弟兄」。聖經明顯陽性書寫,以「弟兄」代表「弟兄姊妹」吧。不要被稱為老師(自以為師),因為我們都是弟兄,都是姊妹。

弔詭的是,保羅很明顯是教導眾教會的一位教師,是為了傳福音給外邦人,為主做了帶鎖鏈的使者。

前陣子網路上有一個造句:「我是XX,我驕傲」。我們可以將「拉比(老師)」這個行業代入,「我是拉比(老師),我驕傲」嗎?

總之,從保羅視角,是要人學會平等及謙卑;從人性視角,卻必須以自己的行業為榮,才能取得更進一步的尊重。

是的,金錢可以買到許多,也許可以買到好學生(獎學金),也許可以買到優秀的老師(高額薪水),但是,真正打自內心的尊重及尊敬,可以用錢買得到嗎?可以嗎?

求主垂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煩惱!申請顧店換宿

我與猶太文化之孽緣...2019-03-03

【稿】一封寄不出去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