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菜尾世代──大膽向世界遞履歷,我在哈佛體系的觀察》讀後心得


《告別菜尾世代──大膽向世界遞履歷,我在哈佛體系的觀察》讀後心得

看完了這一本書 (我實在不想再重述這本書冗長的書名),簡單的心得只是:上流學生在煩惱的上流事情而已啊。

本書的亮點關鍵詞在於「菜尾世代」,但這亮點並非來自作者,而是來自想想論壇的一篇〈像我這樣七年級的人〉:

「台灣社會就像一盤豐盛的桌菜,到了我們念高中大學時,桌上已剩菜尾,到了我們準備就業時,已經杯盤狼藉、吃乾抹盡。」

隨著書中文字的走向,我感覺到一種純粹的競爭體系中,一股打扮成正面積極勵志的野心,喔不如說,企圖心。但,就深度和層次而言,其實跟許多菁英留學生或知識份子的一般論述差不多。

其中比較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倒是作者轉述網路「孤獨指數」的一篇,從最淺的孤獨到最深的孤獨排名前十名分別是:一個人逛量販超市、一個人吃麥當勞、一個人去咖啡廳、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火鍋、一個人唱KTV、一個人去看海、一個人去遊樂園、一個人搬家、一個人去做手術榮登第一名寶座。

這大概是整本書中最讓我有共鳴的篇章吧!當我頻繁進出醫院的那些日子裏,特別是在急診室,最常聽見護理人員大叫:「某某某的家屬呢?」好似,沒有家屬的病人,根本沒有資格當病人。

當然作者的意思是,這是華人的「類羊群生活」,在國外,一個人做甚麼都不會被認為奇怪。這是作者主要表達的論述。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只一次地想起我在教會聽到一位海外歸國的宣教士的分享。她原本是一個優秀的心理治療師,領有美國執照,曾在美國醫院服務過,但後來她選擇回到台灣當宣教士,當天在講台上,她簡單地說,她在打掃時找到從前應徵第一份工作時的履歷,非常漂亮,非常優秀,但是,現在看起來,那麼華麗的學經歷,對現在的她而言,一點用也沒有。

這也是我看完這本書想要表達的心得。不知道為什麼,我在閱讀的過程,順著作者的思路在走時,並不感覺十分愉快,相反的,我感受到一種淺薄的單純,這麼說或許有點冒犯,很抱歉,我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我會覺得這本書淺薄,作者不斷向自我喊話,向讀者喊話,鼓勵年輕就是要出去闖一闖,鼓勵去看一看這個世界,看看其他國家的菁英份子們是如何努力。

當我看到作者在描述和她一起工作的住院醫師們是如何努力工作的,我感到她是讚許並且想要告訴讀者「看看人家多認真,想想你自己是否只在乎小確幸。」而我的第一反應卻是,那麼認真努力工作,甚至犧牲睡眠,他們的生活品質和健康狀況真的良好嗎?他們推遲了享受只是為了離人生目標更進一步,但倘若在這努力的過程中,人生忽然結束了,推遲享受成為根本沒有享受過,就像一根綁在馬前的胡蘿蔔一樣。

在閱讀本書的同時,我也在重讀一本很有名的經典之作《富爸爸,窮爸爸》。兩本書中最相似的論述在於:比起賺錢、外國人更重視的是,「你是否在做你喜歡做的事?」真正的熱情,才能夠帶來財富、核心價值及目標。

老調重彈的「莫忘初衷」,而我心裡也再次反應:前提是要有初衷啊!倘若沒有初衷,何來莫忘?

總之,突破菜尾困境的藥方是「改變」。作者鼓勵追求更大的舞台,追求更有潛力的職涯發展,她以自身為例子,告訴大家她是怎麼改變,然後鼓勵大家,做改變或者,知道自己為何選擇不改變。

就這樣,沒了。

以我一點也不上流的眼光看來,這就是一本「人生勝利組」寫出來的人生故事。

就這樣,沒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了甚麼?

煩惱!申請顧店換宿

20230503有些事情不是我不明白而是我不願理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