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邊讀邊寫的心得 -1


20180805 〈第一夜 否定心理創傷〉

阿德勒的目的論說
「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甚麼事,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

這實在太難令人接受了,因為現在如果不是所有過去的累績,那麼人們為什麼會有聰明和智慧的分別,經驗和沒有經驗的比較?可是我讀這本書是為了改變自己的觀念不是嗎?它說自己的不幸都是自己選擇的。這實在是把不幸的當事人又推向更深淵的不幸的說法,因為這樣的責任歸屬又回到「自己」身上。也許這就是所謂的「自由」理論吧?好像是「人可以達成任何事情,只要你願意」的那種說法一樣。所以不能達成某些事情,是因為「自己不願意」,可是這種說法還是會讓人覺得難受。我發現自己的觀點比較類似於書中的年輕人,而不是哲學家。不過又希望能藉由哲學家的觀點來改變自己的觀念,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或者想法,而能夠朝著幸福的希望邁進。我想起曾經在天主教堂遇到的加拿大籍美語老師,他是個老人家,可是當我跟他說我很混亂的時候,他的反應竟然跟哲學家對年輕人說的一樣:是「你」自己讓你自己混亂。這樣的話語一點安慰的力道也沒有。說實在的,情緒如果用目的論來講的話,有很多因果都可以顛倒,句子也可以重新被改寫,難道真的改寫之後一切就會好轉嗎?好的,那我願意來改寫觀點看看,我也願意盡力的把這本書看完並且留下紀錄。雖然我不知道這代表著甚麼,或許可以整理成稿件投稿是嗎?

看吧,我又在想「這到底有沒有用」並且以此衡量自己的每一個行動了。書中說到「善」,在希臘文裡面是「有用的事」,「惡」則是「無用的事」的意思。這個觀念的確有點意思,這樣一來,善惡的基本定義都被顛覆了。而我從以前到現在無意識的想著「這個有甚麼用」的衡量標準,難道意味著我可能有一點希臘?看小說、學英文、寫作文、下棋、看美語雜誌、聽英文廣播、投稿、做家事......,一切一切,都奠基在「有沒有用」上,也不完全是這樣的吧?只是想起高中時期課業壓力大的時候,當大家在閒聊或者逛街的時候,我就會想著「這些有甚麼用」,好似那個時候考試唸書是唯一對將來「有用」的事情。我真是大錯特錯了。學會生活,才是真正有用的事。交到真正長久的好友,也是有用的事情。那麼,甚麼是有用甚麼是沒有用,在每一個當下,又是誰灌輸給我這些想法的呢?就好比當初電影帶出來的風潮〈the bucket list〉,要在不考慮其他因素包括不考慮經濟因素的情況下,寫出人生中想要做的幾件事情,而我寫出來的,好似都是沒有用的事情。所謂「沒有用的事情」就是「能不能靠著這件事情維持生活」的意思。所以不論是甚麼都回到「工作」或「職業」上面了。而工作和職業,又是我人生中的痛點。到底是甚麼讓我自己覺得,喔不,是選擇了工作不順的情況?以目的論來說,是為了不要工作,所以讓工作不順嗎?不是這樣的!誰都會否認的吧。

「把事情做好,自然會被世界看見。」這是學長帶給我的一個我早就在書上讀過的舊觀念。那麼,甚麼是我想要的生活,怎麼樣才會被世界看見,這些好似都不必著墨的樣子。哪裡那麼輕鬆,如果真的是這樣,何必學行銷,何必推廣,何必廣告,何必宣傳?所謂人潮就是錢潮,真的假的?點閱率或者收視率,這些都是賺錢的商機吧?我的觀念似乎又圍繞在「賺錢」這件事情上,應該要修正,必須是想做甚麼事情,並且為了做那件事情而賺錢吧?而不是為了賺錢,所以做某件事情吧?這又好比像學長舉的例子 (我的確被他人影響了),德雷莎修女難道一開始是為了賺錢所以行善嗎?這個例子的確是個簡單有力的好例子,只是誰能把一件事情做到出類拔萃到人人捧著錢去給你支持你繼續做下去?簡單有力,卻太極端。至少這是我目前的想法。就像我現在不斷打字打字試圖整理自己的思路,並找回從前寫作的能力,應該說,寫日記的習慣。何必?這些,「有甚麼用」,是「善」的嗎?

我發現到自己將一件事情認為是有用或沒用的標準,竟然還是「錢錢錢」,明明知道光是錢並不能讓自己開心,也無法醫治自己,為什麼這樣的概念仍然根深蒂固呢?我又在繞圈圈了。

回到阿德勒的目的說,說過去怎樣對將來要怎麼樣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我腦中馬上浮現出許多曾經的不堪,以及失敗的經驗,如果阿德勒的目的說前提為真,那麼,習得無助感這件事情是否為假呢?哪怕是失敗一百次,也要嘗試第一百零一次嗎?曾經的話是這麼說,「在哪裡跌倒從哪裡爬起來」,到轉變成「在哪裡跌到,轉個彎爬起來」,或,「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趴一下」,好多好多,不同的情況及說法。如果說過去的經驗對未來要怎樣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那我為什麼會覺得自己無法離開父母?無法離開家?因為之前每一次離開家都有著失敗的經驗是嗎?不,按照阿德勒的說法,此事無關過去,那就是「我自己不想離開家」,所以造成了許多失敗的經驗?啊,真讓人不舒服的說法啊!

希望繼續閱讀下去可以改變我的思維。因為很明顯的,我的思考方式偏向書中的年輕人,而年輕人是不幸的,哲學家則看起來是比較幸福的。至少看起來是這樣。我好像一直向他人尋求答案,而這一尋求,沒有自己的立論和說法,就成為一個「求助者」,一直擺脫不瞭這個身分的話,是不是就需要改變才能夠幸福呢?哲學家說,人人都可以幸福。好正面好迷人的一種說法啊!就讓我繼續閱讀下去,並希望能夠獲得改變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煩惱!申請顧店換宿

我與猶太文化之孽緣...2019-03-03

【稿】一封寄不出去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