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讀後隨寫
20180808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讀後隨寫
一、我猜本來的日文書名是《變幸福的勇氣》之類的,最後的資訊頁揭示果然沒錯。
二、在脫序行為的五個階段中「尋求稱讚→引起注意→挑起權力鬥爭→復仇→證明自己無能」,說到割腕自戕的行為是一種「復仇」心理。我無法完全認同,因為有的時候「選擇死亡」跟「復仇」並無關係,而是一種「尋求解脫」或「終極的逃避」之類,復仇這詞在理解上有恨的情緒,也許尋求解脫或尋求逃避參雜的是一種「害怕」或「恐懼」的情緒,而不是「恨」的情緒。沒有恨,幹嘛復仇?
三、「所謂的自立,是精神層次的問題。」有一種,被說中了的感覺。但經濟層面要獨立難道不重要嗎?嗯,今後要怎麼做才能夠得到精神層次的「自立」呢?
四、「所謂的教育工作者是諮商師」以及「諮商是朝向自立的再教育,所謂的諮商師就是教育工作者。」倘若這兩個前提成立後,「成為友人」是不可行的事。這是諮商或心理治療領域專業的基本常識吧。而深度治療中,治療者本身不能是患者的親人,則是我最近才知道的事。簡單的說,就算再努力,在諮商關係中,諮商師和個案之間的關係是「諮商關係」而不是「朋友關係」。所以書中所說的「成為友人」,就算是希望成為朋友,卻也是不可執行的事情。在美國甚至規定在結束心理治療關係的幾年後,雙方都不可以私下聯絡呢。想一想,出了諮商室就不能聯絡的朋友,算是朋友嗎?雖然我有朋友關係類似諮商關係,這是我十分感謝的事,若反過來,諮商關係類似朋友關係這種經驗,卻是沒有啊。
看到哲學家分享阿德勒怎樣用「成為友人」的方式診治一位患重度精神疾病的少女時 (p.174),興起了「好想也被阿德勒診治一下喔」這樣的奇異念頭。
五、看本書看到一半時,忽然有種「這本書是不是不應該再讀下去了」的想法,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本書的內容檢視自己和他人,我運用這本書為「透鏡」的方式似乎還是有點負面。不論是「無法自立」的對號入座,或者是一種好似陷入了書中兩位角色對話的迴圈似的,一種類似閱讀機械性語言論文的感覺逐漸浮出。曾有「因為看了太多這種書」,自己才變成這樣被稱為「想太多/鑽牛角尖」的感慨,如何改善呢?在所謂的教育體制下,我已經被教育成這樣,而陷入了理想與務實的矛盾中。好的,阿德勒思想的目的論又會說,是「你自己」讓你自己陷入了矛盾。嘖。
六、如果說「去愛」才能成為大人,那麼,生小孩之後大多數的父母都被迫「去愛」了吧。
七、也許我首要的不是再嘗試物理上的離開父母,或離開這棟上了年紀的建築物。倘若「自立」是精神層面的話,那麼今後應該以此為加強,增加自己做決定的機會和勇氣吧。
八、「......為了肯定現在,所以也要肯定不幸的過去。」我是不會肯定那些不幸的過去的。一肯定的話,就會覺得,「再來一次也無妨」。不,我,太多,不能再來一次的過去。
九、哲學家的建議是「要愛,要自立,並且選擇人生。」......書中有具體的舉例嗎?有嗎?
十、「世界很單純,人生也一樣。可是,要維持單純卻很困難,因為平凡無奇的日子就是考驗。」這些話底下的價值觀,好似單純是一件美好的事。可是現實生活中,沒有人會以為「你太單純了」這樣的話是讚美吧?
十一、這種書暢銷的理由到底在哪裡啊~未來不是因為看不見而充滿無限可能,未來明明就很顯而易見的必經之路:生老病死(苦),一定會遇到的,不是嗎?哎呀我好悲觀啊。阿德勒快來診治我。不過,哲學家可能會回答我:「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吧。
又是一個無用迴圈啊。閱讀到這裡的讀者,謝謝您的閱讀,也對不起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