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邊讀邊寫的心得 -2
20180806
〈第二夜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終究,在阿德勒心理學中,我讀到的,是責任歸屬都在於「自己」。這是個沉重的負擔。牽扯到自己,然後需要「勇氣」,或者可以給他人「鼓勵」,這一切,如果事情都可以這麼處理的話,人真的可以辦到任何事嗎?「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的競賽」,很多人都曾經這麼勸告過我:不要跟別人比阿,跟自己比,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好,更進步,那就值得高興。
難道阿德勒是這個意思嗎?哲學家說,是和「理想中的自己」相比,而不是和他人。關於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這句話本身,忽略了另外一面:有許多幸福也都來自於人際關係。如果是這種說法,哲學家會怎麼解釋呢?阿德勒又會怎麼解釋呢?想到一個某某主義的名言:「他者即地獄。」大概就是在說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吧。自卑感,和自卑情結的不同,討厭自己,喜歡自己,這一章討論的這些觀念和看法,都是很像一般人或青少年的煩惱。而讓我認為最具體的,就是在於阿德勒提出的「人生任務」中,很明確的提出了「目標」,行動面的目標是「獨立」和「能與社會和諧生活」兩項。心理面目標則涵蓋了兩個認知:「我是有能力的」、「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終究我的煩惱就在此被阿德勒的人生任務點出來了,雖然阿德勒將人生任務分成:工作、交友、愛,三項。但是簡單的說,我的人生之所以感到挫敗及看不到盼望,就在於兩個認知:「我(因生病)是沒有足夠能力」去「獨立」的,而「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事情要做」,所以要與社會和諧生活,是一種藉由工作、學校或者其他某件事情所形成的絲帶維繫住的,當絲帶斷掉,雙方又沒有意願好好經營的時候,那麼,就斷掉了。就算是夫妻,也可以離婚,就算是朋友,也可以離開,就算是家人,也可以搬出去不住在一起。越來越悲觀了。只有親子關係是比較穩固的,應該說,是一種甩不掉的責任或者羈絆。等等,這麼說也不太完全,有個說法是,諮商師和個案的關係就跟父母和子女的關係類似,一開始就是為了分開而存在的。這個說法曾經震懾了我,因為我所能夠參考的家庭中,就有子女獨立於父母出去住出去工作的,也有子女和父母到老都彼此照顧的,人生的最後,誰會陪在自己身邊真的各有各的情況。然而,終究那化不開的孤寂感,仍然存在。
而我最害怕的事情,不就是「沒有家屬」這件事。沒有辦法脫離父母獨立,沒有辦法和社會和諧相處......,究竟是甚麼時候,我對自我的概念變成了這副德性。過去的經驗和將來要怎麼過活若真的毫無關係,那我是不是可以推翻這些,拿出行動的「勇氣」,改變自己,首先就從取得工作收入開始,然後搬出家離父母遠一點,練習自己照顧自己開始嗎?說實在的,的確,我是害怕做這樣的改變的。之前嘗試的經驗都不是很愉快,......這樣一來又回到一開始的前提,「無論你過去發生甚麼事,那和你將來要怎樣過生活一點關係也沒有」相違背的想法了啊!
要重新解釋這樣的過去,可是我還找不到更合適的解釋或說法,從第一份工作及第一次在外居住,到最近一份工作及嘗試搬進宿舍,在心理層面和生理層面的不再年輕,我都想不出更正面的解釋好讓我能夠改變看待自己的方式。因為人都是從經驗當中學到教訓,那麼,我可以說,種種的失敗經驗讓我更了解我自己嗎?也許我很早就意識到我是靠著外在的場合而擁有人際關係,所以離開學校的時候我是那麼著急於要進入職場,可是我明確記得第一次接到錄取通知的心情,同學們為我歡呼,而我卻是不安的,卻不是喜悅的,為什麼?理由是甚麼?理由是,不相信自己可以順利的工作是嗎?只能夠不斷的嘗試,應該說,是無法信任「未知」吧。對,就是無法信任未知,所以才如此感到不安。可是人生當中有許多「已知」,就是生老病死苦,這些不都是已知一定會遇到的事情嗎?
說到尼特族和繭居族,我並不認為他們如哲學家講的,是為了將自己變成「特殊」的而故意為之,有的時候,尼特族並不會得到父母親的特別關注,繭居族也不在乎父母親的擔心,其實只是逃避而已。而終極的逃避,是否就是自殺呢?書中提到自殘是一種報復心理,好比孩子對父母親的報復,我認為不完全是這樣子的,就如同曾聽聞有宗教人士因為「自己有罪」的心理而自殘的「自我懲罰」,以及終究還有一點就是「逃避」。倘若是目的論,要怎麼改變,才能真正改變呢?
我閱讀此書希望獲得的新的觀念還是和舊的思維互相牴觸,又或者,和我自己本身的經驗互相矛盾。然而,我的目的是希望這本書能夠改變自己,這本書說,人都是能改變的。所以是我還不夠相信嗎?還是甚麼因素讓我像那個年輕人一樣,想要告訴哲學家說,我的經驗告訴我不完全像你說的那樣子!但我若存著這樣的心理,又要怎麼奢望這本書能夠改變自己?是不是?所以我必須更站在哲學家的角度去思考,而非對年輕人產生共鳴是嗎?太多疑問,有人說提出疑問的同時是否自己已經有了答案。我想,我必須更站在哲學家的角度,讓哲學家的觀點進入我的深層意識,才能改變我的觀念吧。
雖然還是有種,最後還是甚麼都沒有用,的悲觀想法。只希望能在閱讀的過程中,跟著年輕人慢慢一步一步地改變了。只有自己能夠改變自己,但有些行業不是專門在改變別人嗎?例如教師,例如醫師,例如諮商者,喔,也許是在幫助他人「發現自己」吧?對我而言,這本書和我正在書寫的文字一樣,都是「打高空」的書。而在受教育的一路上,我已經看了太多打高空的書,學校並沒有教導我怎麼生活,書本也不算告訴我要怎麼照顧好自己,我的這些念頭究竟是從何而來,我現在已經進步很多了,包含現在在打字將心得打下來的自己,喔,等等......打下心得,「有甚麼用」呢?
繼續閱讀下去吧。但願我的想法能夠得到更新。
留言
張貼留言